生活讀行

{委屈了,小楊桃} 植物手記7

楊桃花開的季節,今天打算寫被人們遺忘的楊桃。
植物手記寫到第6天,收視率遞減,本來就是自己寫開心的。倒是去聽了胖胖樹王瑞閔的演講,容納80人的場地爆棚到200多人,其中還不乏年輕面孔,如此多的植物同好,深感欣慰。
人類文明和所有動物一樣,絕對離不開植物。我們在水泥叢林裡生活,或許感受不到植物的充分必要,甚至就像農業一樣,在國家計算GDP時,從來只算耕種生產的一級產業,而未把衍生的食品製造業計入,種不出這些作物,不知要拿什麼來製造?
楊桃的命運也跟農業差不多。主要活動範圍在天龍國城南區,附近大樹婆娑,或許是老城區,走著走著發現有好幾棵楊桃樹,烏黑平滑的樹幹,枝枒垂墜,甚是飄逸,會種這種果粒小顆的酸味種楊桃的小庭院家屋起碼都有40年歷史,這40年來也標誌了楊桃興衰史。基本上,楊桃在台灣市場的水果陳列架從過往的主角,早已退到配角,甚至跑龍套的地位了,這不就是農業的命運嗎?


小時候,很甲意鹹鹹甜甜的楊桃冰,經過鹽漬後的楊桃,金黃退卻轉成棕色,光亮果肉有了皺褶,橫切成星星狀,這時就懂得老外為何叫它star fruit。老爸偶爾會給我們喝止咳潤喉的楊桃湯,也是有鹽有糖略帶酸,喝起來挺解膩的。
那時候,楊桃冰是主流,我們念女中時翹課到西門町看電影,最愛的就是中華路的蜜豆冰和成都路的楊桃冰。農夫若種軟枝楊桃,家裡的經濟狀況都不太差。不知從何時開始,楊桃逐漸為人唾棄,可能口感有點澀味,不投現代口感之好,加上皮薄,運送時很容易靠傷,又有很難對抗的介殼蟲,無論是產或銷都很辛苦,也在台灣外銷市場上節節敗退。
原產於印尼、印度、斯里蘭卡的楊桃,是標準的熱帶植物,學名:Averrhoa carambola,也叫陽桃、洋桃,福建人看到它有五個稜,閩南語發「稜」為「歛」,又稱為五斂子。除了台灣常見的五歛,還有三歛、六歛,它的科屬居然是酢漿草科洋桃屬,我看到的都是約兩層樓高的小喬木。


結果時,楊桃從嫩青綠色逐漸轉黃,熟果燦爛若金,亮閃閃掛在樹梢,一旦墜落,摔個稀巴糊爛的,整理起來挺費事的,可能是這緣故,斜對面鄰居索性把它剪個光凸凸的,誰知愈剪愈發旺,今年葉花狂長,掛滿一串串小桃紅花。
酸味楊桃沒人愛,後來又培育出甘味楊桃,從極盛時的卓蘭、莿桐、屏東潮州、里港到現在只剩台南楠西、玉井一帶還種植著。事實上,楊桃果實除了直接吃、醃漬、做蜜餞外,也很適合做沙拉,或是西式料理裡的鹹菜,配烤德國豬腳吃超讚的。
前幾年,因為腎臟病患者誤食過多楊桃送醫急診的新聞,讓楊桃更被誤解,楊桃無辜,懷璧其罪。待年底,小楊桃結果時,來跟鄰居商量,採些醃漬。

(今日有點懶,楊桃值得再寫續篇)

留下一個回覆